-->

4月 2017

My Blog

Latest blog

昨天傍晚的天氣不大好,天空不時飄著幾許雨絲。坐在便利商店裡啜飲咖啡,看著窗外行色匆匆的人們,彷彿置身事外,別有一番感受。

這是一道城市裡常可見到的風景,每次張望卻又有不同的體悟。在這個忙碌又帶著功利主義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想成為超級個體,殊不知盲從的結果,可能會因此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突然回想起這周三晚上,剛在學校打的那一場辯論賽,每次和經濟所同學對辯的感覺都覺得很過癮,因為他們總能舉出一堆經濟理論來支持論點;反觀我方代表,可能多半是企業主或高階主管,要比理論我們也許沒辦法,但也因為稍稍多了些職場閱歷,所以每每都是從切身的管理經驗予以反擊。

這整場奧瑞岡制的辯論賽看下來,真的有趣極了!其實,輸贏不是重點,反而是過程值得回味。也難怪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毛慶生教授直言,這是他四年來看過最精采的幾場辯論之一。

所謂的「辯論」,是指對某個議題或主張,以口語為主要方式,為分辨不同立場之正確或優劣而進行的一種爭論。維基百科告訴我們:辯論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不一定需要精湛的口才或強大的邏輯思辯能力,但是精湛的口才和強大的邏輯思辯能力能夠大大的提高辯論的能力。

有趣的是我們未必完全服膺某個觀點,卻又因為辯論的需要而不得不去捍衛某些立場。就好像這次我們辯論「臺灣是否應開放Uber?」,撇開競爭與輸贏不說,我也很好奇若從經濟供需的角度出發,對方辯友真的都那麼支持Uber入臺嗎?

當然,Uber所代表的創新服務,勢必顛覆了既有的商業邏輯,也破壞了傳統的市場秩序。每件事情都有很多的面向,我發現這和每個人的心態也有關係。有的人是抱持「逢X必反」哲學,有時難免覺得可惜;老實說,若我們能夠大膽地揚棄某些刻板印象,如此一來方能鞭辟入裡,切中一些事情的要害啊!

說到心態,最近看了一本書《心態致勝》,書中就提到了兩種迥然不同的心態,也說明心態會決定人們的價值觀與待人接物的初心。本書作者杜維克博士經過長年對不同群體的研究,發現人有兩種心態,也就是「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



擁有「定型心態」的人,總是急於追求證明自我,將所有成果二分為成功或失敗。反觀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是樂觀看待自己的所有特質,將個人的基本素質視為起點,可以藉由努力、累積經驗和他人的幫助而改變、成長。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問自己:噢,我的內心是急切地想要追求成功的定型心態嗎?還是抱持著隨遇而安、愈挫愈勇的成長心態呢?

這本書觀點很簡單明瞭,讀起來卻是有趣極了!作者蒐集了大量案例來佐證,無非就是想告訴大家:基因固然會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並非在出生時就定型、僵化了。換言之,唯有擁有健康的心態,才有助於形塑正確的價值觀。

前人云:「活到老,學到老。」,這話以前聽起來雖然有點老套,但現在給我的感受卻是愈來愈深刻了。除了因為自己年紀漸長的關係,我想可能也是自己的心態能夠與時俱進的緣故吧?

毫無疑問,心態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也會對學習、成長產生影響,自然也會對人際關係、終身成就帶來衝擊。在踏上人生征途的此刻,我們不只需要同行的戰友,更需要內建成長型思維——也就是能夠發展大腦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特色圖片來源:unsplash.com

不知道是從何時開始,也許是視野逐漸被打開之後,才能真正體會人生無需拘泥於形式,或者被任何外在的東西所牽絆。

想想,讀書亦然。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讀書方式,有人需要不受干擾的閱讀,也有人喜歡窩在家裡的沙發上看書,一邊啜飲咖啡、一邊讀書。

持平來說,自認閱讀速度不算慢,閱讀數量也還算是可觀。之前我曾在TeSA晨讀會分享了一些有關讀書的方法,今天想跟大家說說閱讀的儀式和節奏。如果是偶一為之的事情,或者可以不用理會心理學家口中所謂的「儀式」,但若是想要長期投入的,或希冀快點進入神馳狀態,那麼不妨試著建立適合自己的儀式與節奏。

早已忘記從何時開始,讀書時習慣有一個讓自己感到舒適的儀式,而寫作好像也是一樣。現在,不管人在哪裡,無論是辦公室、咖啡館或是7-11,我都能好整以暇地打開iPad,進入書中的世界;而只要打開MacBook Air,我也就能夠立刻開始書寫,彷若扭開水龍頭一樣自然。

除了不依賴靈感,我更可能在恆常的積累之中,找到一種舒適的韻律和節奏。

還記得2015年1月17日,我去逛淳久堂書店,那時剛好翻到一本談《読書の技法》的書籍,讓我印象深刻。這位日本作者佐藤優談到他的讀書方法,覺得滿適合給一些準備考試的朋友參考。他把基本的閱讀,分為速讀(5分鐘)、熟讀(30分鐘)以及最後歸納統合的5分鐘

看看隨手所拍的照片,書中所提到的模式,或許適合每天都必須看書、但可支配時間卻有限的朋友們。我相信,按照這個模式試過幾次,再調整自己的閱讀節奏,應該可以有效掌握自己的閱讀脈絡和進度。

德國心理學家洛蕾利斯.辛格霍夫(Lorelies Singerhoff)認為,在我們社會之中,有規律的重複且有象徵意義的社會活動,其實都是「儀式」。看到這位日本作者把「一日一章」的閱讀模式發展成一種儀式,我也覺得很有趣。

要知道,搭配特定的儀式或節奏,讀書就不是生吞死記的痛苦活,而是可以真正進入我們的靈魂骨肉之中。

日本人很愛談仕事術(工作術),厲害的是他們往往也能有一套站得住腳的體系或框架。未來,我將分享更多好用的工作術,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生活中派得上用場!

你有自己的閱讀儀式嗎?如果沒有的話,看完本文之後,或者也可以考慮試試看哦!

★ 特色圖片來源:unsplash.com

記得上次拙文「你該考認證嗎?」在酷青發聲平臺發表之後,立刻就有人在Facebook上發訊息給我,跟我討論相關的議題。

我也很開心可以透過這個管道,跟更多年輕朋友們一起探索職涯發展與人生大小事。

某天,我又在Facebook收到了一則訊息:

「Hi,我剛看了你最近發表的文章,有些感觸。」

「是嗎?怎麼說呢?」

「我其實對自己在工作上沒什麼自信,雖然對某些領域有興趣,可是沒有勇氣去做,容易綁手綁腳的。我也想考些證照類去增加自己的能力,但最後感覺還是有點空虛。」

這位年輕的朋友雖然還在讀研究所,但已經懂得未雨綢繆的道理。

「我現在在唸會研所,我唸了半學期,發現自己沒有動力準備會計師證照的考試。有人說有些工作做久了才會產生興趣,真的是這樣嗎?」

聽到這段話,我發愣了好一會兒。其實很多人終其一生,庸庸碌碌只為了五斗米折腰;賺錢養家固然沒有什麼不對,但如果工作只是為了餬口,不免有些可惜。特別是對剛進入職場不久的社會新鮮人來說,若能想清楚自己的興趣,再兼顧專業的雙軌發展,不是很好嗎?

在徵得這位研究生的同意之後,我摘錄了她的問題。我想,就以這個題目做一個引子,跟大家聊聊如何在職場上建立自信吧!

誠如人與人的相處,很多時候未必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總要經過一些磨合,才能真正敞開心胸地去包容、接納,進而達到無私的互動、交流。我們一開始接觸某個專業領域的工作,想必也會遇到許多瓶頸,甚至三不五時卡關,都是常見的現象。如果有主管或前輩可以帶領,也許很快就能解開新手上路的困惑;但也可能要自己摸索很久,方能逐漸領略工作的要旨與方法。

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大一樣,有人天生活力四射,懂得社交,但也有人比較害羞內向,只知道默默耕耘,這在本質上就有很大的差異。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建立自信,並非一蹴可幾,特別是在工作領域建立信心,我認為並非不可能,只是需要善用一些方法,還要加上身體力行。

以這位就讀會研所的同學為例,感覺起來,她對會計這個科目沒有太大的熱情,但是她卻很清楚知道自己對社工、心理和文化藝術有些興趣。我想,如果可以弄清楚自己的興趣,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如果已經確知自己對某個領域有興趣,我真的建議大家平常就要花時間、心力去投資。好比如果自己喜歡文化藝術的話,那就多去看看各種藝文展覽,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遠方。平常也多涉獵一些藝文訊息,讓自己沉浸在藝文的氛圍裡,培養自己具有獨特的觀點與鑑賞的能力。久而久之,自然可以強化藝文素養,也會對這個領域的事物有自己的見解。

如果說,培養自信的第一步是找到喜愛的事物,並且投入大量的時間與心力。那麼,第二步就是只和昨天的自己比較,希望每天都有一點點的進步,不用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或者擔心與他人比較。

再來,則是破除自卑的心態。每個人的條件、環境都不盡相同,即便人有高矮胖瘦,但每個人也一定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優點和特色。設法放大自己的優點,縮小自己的缺點,也能夠加強自信心哦!

倘若上述這幾個方法還不大管用,我覺得可以試試「自信的暗示」。倘若你希望未來投身藝文事業,不妨在日記本上寫下諸如「我希望當個策展人」、「我想當作家」等心願,或是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寫在便利貼上,然後貼在自己隨時可以看到的地方。一方面鼓勵自己,另外也提醒自己要投入更多的心力去實現這個夢想。

自信不能永遠只停留在想像上,還是要用實際的行動去追尋、實現它!不管各位朋友喜歡的領域是什麼?我都要建議你及早確定志向,然後努力去實踐。

以《引爆趨勢》、《異數》等暢銷書聞名全球的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就說過,創意不是隨手拈來,而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培養和練習。如果你已經弄清楚了此生的最愛,那就趕快投入時間來練習吧!

當你擁有「一萬個小時」的歷練之後,我相信你會對自己的專業更有把握,自然也更有信心了!

★ 特色圖片來源:unsplash.com

★ 文章來源:本文原發表於酷青發聲@Cheers

如果問今年網路圈最紅的關鍵字或是最受到注目的新職缺,一定少不了「成長駭客行銷」(Growth Hacking Marketing)。

這幾個月來,市面上不但陸續出現相關的書籍、課程,也開始有一些企業增設「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的職缺,希望以高薪禮聘擁有技術背景、會撰寫程式的優秀人才進入行銷領域。

「成長駭客行銷」聽起來很酷,其實歐美早在2010年就有類似的概念,如今已成為全球創業圈的一門顯學,更是所有新創團隊必學的一套心法與技能。有別於以往技術和行銷脫鉤的傳統,「成長駭客」兼重理性與感性的訓練,堪稱行銷人員和程式設計師的綜合體。一如艾倫.金恩(Aaron Ginn)所言,每個「成長駭客」的終極目標,都是打造一個能觸及百萬人,且永續營運的行銷機器。

這個時下最熱門的新職務,在美國矽谷已行之有年,如今也開始在臺灣受到重視,包括Airbnb、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與Uber在內的多家知名企業,都已經網羅一批結合技術與行銷能力的傑出菁英,用成本低廉卻能帶來高效能的科學方法來從事營運和行銷。國內許多新創團隊最近都在網羅這樣的人才,而老牌的104人力銀行,也開始招募流量成長駭客經理。

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在《成長駭客行銷:引爆集客瘋潮的新實戰力》一書提到,做好成長駭客行銷有四個重要關鍵,分別是:從產品和市場適配(Product/Market Fit)做起、精準的集客策略、不花錢也能有爆點以及不斷優化,讓顧客更滿意。

「成長駭客」這個新職務的出現,要關注的面向也很廣,受到美國創業文化的薰陶,不僅僅拘泥於行銷環節,也需要考量整體的效益。他們依賴數據,一切以「成長」為依歸,不但大膽採用可測試、追蹤與能夠倍數成長的行銷策略,更格外重視用戶行為的觀察、臆測與分析。

舉例來說,身為「成長駭客」必須熟悉市場和產品的屬性,善用AARRR指標模型A/B測試(A/B Testing)、搜尋引擎優化(SEO)、數據分析、登陸頁(Landing Page)設計與電子郵件行銷(E-mail marketing)等等技術,設法以低成本創造最大的行銷效益。「成長駭客」透過這些工具與方法,設法幫助用戶增強信心、也降低使用疑慮,一方面追求新用戶數量的成長,也兼顧取得成本的效益最佳化。

有別於傳統的行銷方式,成長駭客行銷不僅重視產品的商業模式與各項收益,也很在意會員黏著度的提升。「成長駭客」透過數據分析與各種模型、工具的幫助,除優化使用者體驗與創造會員數量的成長,也力求增進用戶間正向口碑的傳遞。

換言之,「成長駭客」的成功關鍵其實在於行銷心態的改變,主動思考各種對用戶有益的做法,而非只關注各種酷炫的數位技能或行銷工具。對「成長駭客」而言,讓用戶更依賴公司的產品、服務,也設法從不同管道提升營收,這是他們崇高的使命,也是這群高手帶給企業的核心價值。

★ 特色圖片來源:unsplash.com

★ 文章來源:本文原發表於《英語島》雜誌2016年7月號

夏季將屆,又有一批大學畢業生將要離開校園,準備進入職場接受試煉了。祝福社會新鮮人,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寫下嶄新的篇章。

最近,又有幾位「酷青發聲」的讀者從Facebook傳訊給我,問我有關興趣與專業的問題。我想,這應該也是許多年輕朋友會感到疑惑的部分,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個議題吧!

興趣與專業,你要選擇哪一個?要我說,當然兩者都重要。試想在這漫漫的人生之中,除了工作賺錢之外,如果沒有一兩樣興趣支撐的話,這樣不是太無趣了嗎?當然,興趣的培養往往也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心力,甚至是金錢。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從小就在父母的刻意栽培之下學習鋼琴、小提琴等樂器,雖然長大之後未必能達到演奏家的程度,但至少可以自娛娛人,也能夠陶冶性情,誠然是一種很棒的興趣。

至於專長,那更無需多言,想要在競爭激烈的職場嶄露頭角,甚至出人頭地,往往需要有一兩樣拿得出手的專長──你也許要很會寫文案、企畫書,或是很會策劃、舉辦活動,再不然就是長袖善舞、能言善道,可以把黑的說成白的,順利談成case。

但凡興趣和專長,都是需要投注心力去培養的。對於剛進入職場的年輕朋友來說,兩者能夠兼顧,當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時間、資源都有限的話,我想建議你: 

1. 先花點時間先盤點自己的資源與優、缺點。
2. 再想想要繼續培養自己的興趣,還是多花點時間來訓練專長?

最近,有一位就讀臺大的同學S寫信給我,他說他目前讀的科系算是很熱門,身邊有很多親友羨慕他得以擠入一流學府的窄門。但進入大學之後,才赫然發現自己的興趣其實在設計與藝術方面,而不是現在所接觸的理工範疇。所以,最近掙扎是否要去重考?

後來因為看到我在「酷青發聲」上頭的專欄,所以想聽聽我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建議?

以S的例子來說,因為他已經是高年級的同學了,我覺得除非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否則貿然重考,很可能會白白浪費了這幾年的光陰,也辜負了所學的知識,想想其實也很可惜。

我給S的建議是除非真的下定決心要轉行,也確認自己不是一時衝動,否則還是應該先完成大學的課業──不只是拿到大學文憑,更是因為完整了學習一套知識架構,未來至少謀生沒問題。

至於S所喜歡的藝術、設計領域,我覺得還是可以利用空閒時間去涉獵。想想,做為一個「專業餘」(Pro-Am)的高手,或者朝時下流行的「斜槓青年」的方向發展,其實也很不錯呀!

所謂的Pro-Am,其實就是英文字的Profession(專業)和Amateur(業餘)的組合字。專業的部份無需解釋太多,我們都看過這個社會有許多的專業人士,像是醫師、教授、會計師與司法官等。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業餘者吧!英文的Amateur,源自拉丁文的Amator,原來的意思是愛人、忠誠的朋友,或者可視為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全力以赴的人。所以,在最原始的意義裡,我們可以說業餘者的動機就是基於單純的喜愛。

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每個人可能同時擁有多項的興趣與專長,但如果想要樣樣精通,勢必要投入大量的練習時間與資源。以《引爆趨勢》、《決斷兩秒間》等暢銷書聞名的英裔加拿大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就曾說過邁向成功需服膺「一萬個小時」定律。簡單來說,就是不管追求哪一種專業,想要成功往往都要透過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個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興趣與專長,如果你能兼顧那當然最好,不然就讓我們致力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餘人士吧!

也許你的本職是網站前端設計師,但週末時卻可以揹上相機去充當婚禮攝影師;又或者你原本是一位上班族,下班之後可以坐在咖啡館,一邊啜飲咖啡、一邊振筆疾書,也許你就是下一位J·K·羅琳(《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作者)囉!

以我自己來說,我也有很多的興趣。很多小時候未曾圓過的夢,現在也想努力去追尋。在某些特定的領域之中,我也許是一個專家,但在其他自己喜歡卻未必熟悉的領域裡,我自然需要更多的努力!我也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位專業餘人士。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相互勉勵吧!

★ 特色圖片來源:unsplash.com

★ 文章來源:本文原發表於酷青發聲@Cheers

Facebook早就不只是交誼的場域,更可能是多方位的訊息交流平臺,好比有人用它來團購商品,或是當成找工作、職涯諮詢、結交人脈的管道等等。

話說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了一則訊息。

「關於這個數位行銷的認證考試,您推薦嗎?因為我想去考考看,可是覺得時間有點不夠。」某位有過幾面之緣的年輕女孩,忽然丟了一則某單位所舉辦的認證考試訊息過來,希望我可以給她一點意見。

「妳的動機是什麼呢?」看過那個機構的網頁之後,我先不急著下結論,而是問她為何想要去考這個認證。

「哦,因為我不是行銷相關科系畢業,所以覺得有些焦慮。總覺得自己的經驗不足,不知如何因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從女孩兒的臉書,可以知道她大學時代讀的是臺灣一流的學府,但從這幾個問題,似乎又可以理解她對未來發展的徬徨。

過去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往來兩岸,也認識許多對岸的創業家。嚴格說起來,臺灣的大學生在競爭力上並不差,但本地的大學生卻常常信心不足。所以,很多年輕朋友除了追求學歷之外,也會希望藉由一張又一張的證照來妝點自己,甚至武裝自己。

透過認證,的確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我其實肯定某些證照考試的價值,也不會武斷地擁護「證照無用論」,事實上在某些領域裡,證照也許是有其價值和效用的。但如果像這位女孩問到的數位行銷領域,我會覺得擁有實戰經驗和自己的作品更顯關鍵和重要。

背後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就算順利考取了某些證照,恐怕也不見得代表什麼?個人認為,不要別太依賴證照比較好,因為那一張薄薄的紙,並非是可以確保在職場上通行無阻的護身符。有時,那僅僅只是一種心理安慰。

——認證這件事,誠然有其意義與價值,但我不認為唯有考取證照,才能證明自己的實力。

持有證照,也許可以豐富你的履歷,但主管或老闆不見得就會因此買單,還是會考核你的實作能力。如果一下就被問倒了,即便擁有再多的證照也徒勞無功。

根據我過去的工作經驗來看,許多在職場上表現良好的人,以往在大學或專科讀的未必是相關科系,而是畢業以後憑著自己的興趣,不斷地努力進修和練習,才逐漸取得不錯的成績。 

舉例來說,很多人一談到行銷,腦袋瓜裡只記得4P、4C,但現在的社會早已不是古早的年代了,理論基礎雖然重要,但產業界往往更注重的是實戰的能力。

現在讀什麼科系,都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企業界需要跨領域的整合與創新人才。想要突破22K的宿命,就要先從強化自己做起,唯有擁有實戰能力才能在這個競爭的社會存活。

女孩似懂非懂,又丟了一個問題過來,「嗯,可是該怎麼練習,增加實戰經驗呢?我現在公司做的事情,似乎和這些沒什麼關連耶?」

嗯,實戰經驗的確很重要,就像我常會鼓勵身邊的年輕朋友要及早確認自己的志向,然後設法練好相關的技能。未來想做產品企畫,那就要好好研究使用者經驗(UX)、產品開發等相關環節的學養;如果你想投身行銷領域,那就要熟悉各種數位行銷工具和廣告媒體的策略運用。

現在很多人一談到行銷,就是滿口的粉絲數、ROI和廣告效益。其實,數位行銷涵括的範圍很廣,絕對不只局限於Facebook粉絲專頁的經營而已。

「如果沒有(實作)機會,那就試著自己創造環境吧!」這是我給女孩的建議。

就以大家熟悉的Facebook粉絲專頁經營為例,我除了鼓勵各位多觀摩各家的粉絲專頁之外,我們還可以「換位思考」——假想自己是某個品牌的社群經理人,試著去分析他們的社交媒體策略。或者,如果這是主管交付給你的任務,你又會如何著手經營社群和規劃內容呢?

除了觀摩幾個經營有成的粉絲專頁,也可以自己開一個粉絲專頁來練習。從主題設定、粉絲互動來思考,思考如何經營出一個具有特色的社群媒體?唯有自己動手做,才會知道箇中的訣竅。接下來,還可以自己寫部落格、架設網站,進而試著操作搜尋引擎優化(SEO),再檢驗經營成效與轉換率。

前面說的這些,幾乎不需要任何成本,隨時都可以開始練習,每天花一點時間投入。我服膺「一萬個小時」的練習,做任何事只要方法對了,加上長期的積累,都會有所進步和成長。

「好,我懂了。我覺得可能我自己太習慣考試,或是依賴某種專長的認證,當覺得自己資訊不足時,就會想找資訊或相關情報。但是,自己實際操作應該可以學更多。」

我想,女孩已經懂得這個道理:考不考認證,其實不是重點,而是順利通過認證之後,還需要有其他面向的專業知識的輔助,才能讓證照的效益最大化。

「妳如果沒有地方可以練功,那我的粉絲專頁……妳要不要來練習看看?」

「我可以嗎?哈哈!」就在彼此的笑聲中,結束了這段對話。

我真的希望可以幫助她建立自信,進而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向。其實,考不考證照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要如何透過證照來幫自己加分?要知道,唯有練好一身本領,才能真正安心地在這個社會立足。

如果你也想跟我聊聊,不需要事先加朋友,就可以直接傳訊到Facebook給我(請記得先簡短自我介紹哦),或者也歡迎來信。

★ 特色圖片來源:unsplash.com

★ 文章來源:本文原發表於酷青發聲@Cheers

嘿,你喜歡發問嗎?你會問問題嗎?羅馬尼亞的劇作家尤涅思科(Eugene Ionesco)曾說過:「啟迪人心、發人深省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

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如果我們可以勇敢發問,並且問對問題的話,形同解決了人生的大半問題。一如克莉絲.克拉克-艾普斯坦(Chris Clarke-Epstein)所撰寫的《會問問題,才會帶人》這本書所揭櫫的道理一樣,若能有智慧地發問,你我都將受惠於對話的過程,而不只是答案。

說來莞爾,小時候我算不上是一個頂愛發問的學生,反而比較喜歡自己一頭栽進書本的世界裡,試圖自行去尋找答案。但年紀漸長之後,我卻愈來愈喜歡發問,更樂於從發問的過程中與人互動,並且試圖去領略人生各種不同的風景。

——除了探索事情的真相,咀嚼各種出乎意料的答案,我更試圖追尋隱身背後的非凡意義,以及與人際之間的連結。

或者也因為這幾年我常擔任顧問、講師或評審的工作關係,幾乎每天都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問我問題。不管是從臉書的粉絲專頁、微信、LINE,或是透過電子郵件,我都可以收到許多朋友或是陌生人的訊息,問我各種問題。有時問的是電子商務領域的專業問題,也有人問我如何準備考試、做簡報,甚至問我該怎麼做生涯規劃或轉換跑道?

也因為自己很享受於發問的樂趣,所以對於朋友捎來的各種問題,我總習慣當做是自己的課題,認真地思索。通常只要自己有時間,就會很樂意回答大家的問題;但是最近我卻發現,很多人雖然懂得向外求助,卻無法掌握到發問的訣竅,甚至溝通半天,卻還抓不到要領,難以深入核心。

這似乎是常見的現象,說來有點可惜。很多人急於想知道答案,卻忽略了思辨的重要性,甚至連如何問個好問題,或是把問題問對都懶得講究了。尤有甚者,最近我發現有些人連基本的禮貌也都忘了!

也許,在這個碎片化的年代,注意力已經成為稀有貨幣。 大家講求速成或不求甚解,已經成為慣例。但如果沒有仔細定義問題,又怎能企盼對方給予正確的回饋呢?

我發現很多人的發問,非常容易流於籠統,在無法提供足夠線索或背景資訊的前提之下,他人通常很難提供具體或有用的建議。老實說,我也常常為了辨別真正的問題,而花費很多的時間,甚至連正事也不得不先丟在一旁,想想這些都是很不必要的。

誠然,我們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其實應該學會「換位思考」。

如果自己不能把問題說清楚,或者把問題聚焦在單一面向,其他人其實很難提供具體且有效的建議,更遑論是給出答案了。請謹記,你想發問的問題不宜包山包海,請盡量聚焦在某個限定的領域裡,如此一來,對方才好提供他的回饋或是洞見。

更何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要知道——願意回答你的問題只是情分,不幫你才是本分。

所以,如果有人願意回答你的問題,我們真的要心懷感恩。為了避免造成朋友、師長的困擾,就讓我們先從「問對問題」開始吧!


★ 特色圖片來源:unsplash.com

曾幾何時,我們搭車、吃飯的時候要順便滑一下手機,就連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電影院裡,也得忙不迭地摸黑回覆朋友的LINE訊息。

於是,「分心」不再是負面詞彙,在這個普世的現象底下,「多工」或者「一心多用」,也只是剛好而已。但,捫心自問,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嗎?

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我們身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行動時代。無論讀書或做事,凡事講求高效、快速,彷彿手腳慢的人,隨時都可能被時代的洪流淹沒。但真的是這樣嗎?當我們只崇尚追求速度的同時,是否也正快速的遺落某些珍貴的東西呢?

要是時間能停下來那就好了,哪怕只有一秒鐘。 

從今年開始,我期許自己能夠更加掌握生活的節奏,該快的時候固然應該快,但是該慢的時候也要緩下腳步,仔細想清楚再行動。

舉例來說,等紅燈的時候便是考驗大家耐心的時刻,很多人還等不及交通號誌轉為綠燈,在燈號轉換瞬間立馬就衝了出去,這樣不但危險,其實也省不了多少時間。而現在,即便綠燈亮了,我也會選擇多等一秒,一來是確認另一方的人車都停止不動了,二來自己也走得安心。其實不差那一秒鐘的,不是嗎?

再者,走路的時候也盡量不要滑手機,不必為了那突如其來的Facebook或LINE訊息而分心,甚至停下腳步,如此一來不但可以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可保護視力不受損傷。走路的時候,多看看身邊的風景、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不是挺好的嗎?

我想在朋友圈中推動「慢一秒鐘」哲學,幫助大家重新找回一種生活的餘裕。同時,我也要以身作則,未來在開設「精進閱讀力」的相關課程時,或者組織各種讀書會的時候,我不會再刻意談快速閱讀這件事——速讀不是不好,而是閱讀本身有更多值得追求的重點,好比:幫助大家找到閱讀的樂趣,可以如何和作者對話?

畢竟,閱讀的意義本來就不在於可以多快看完?而是能否在書中找到令自己感動的篇章,或是獲得對於人生的啟發?

與其盲目追求快速,倒不如摸索出一種適合自己的儀式,在快慢有致的節奏裡,好好地與這個世界對話。慢一秒鐘,並不會因此就讓自己和社會脫節;靜心思考,謀定而後動,這才是快的根基,不是麼?

謹以本文和大家共勉,願我們都能掌握快慢有致的節奏。

★ 特色圖片來源:unsplash.com

最近在規畫自品牌的新課程,開始大量蒐集資訊。但當我回過神來,兀自看著螢幕上密密麻麻的資料時,不免啞然失笑,也因此回想起許多的往事。

還記得過去任職於雜誌社的時候,秉持著「代客讀書」的最高指導原則,每當要企畫嶄新的封面故事或專題時,總會打開電腦開始蒐集一大堆資料,或是上圖書館去借閱很多的書籍來參考。

說到底,這其實就是一種「輸入」的行為。

經過多年來浸淫於網路和媒體產業的洗禮,對於蒐集資料一事,我並不視為苦差事,甚至還有幾分的自信,也曾多次對外分享過自己的數位工作術。

當然,努力蒐集資料和做功課,並沒有什麼不好,甚至是值得稱許的事。但我後來才意會到如果太過沉迷於細節,不但容易迷失在數位資料的叢林中,更可能會因此影響了專案的發展,甚至降低了整體的工作績效。

輸入誠然是一種基本功,但光輸入而不輸出,也是枉然。

一如日本的潛能教練生田知久在《庸才猛抄筆記,人才勤寫心得:24小時內脫胎換骨的6種力量》一書中所提及,「其實資訊貴在活用,遵循『輸入兩成、輸出八成』的法則,勤寫心得才是王道!」



現在,我已經從輸入模式切換到輸出模式,凡事先行動再說。即便遇到很大的難題,也要拆解成數個小任務,一如軟體銀行創辦人孫正義教我們的,要把沒人相信的目標變為成功的事業,做任何事絕不輕視微小的成功。

能夠兼顧輸入和輸出,自然是最好的,而多輸出也比「只輸入不輸出」來得好,最近剛好有一個例子可以佐證。

我以前總糾結於自己的英文基礎很差,每每擔心寫出來的英文句子有文法的瑕疵,或是聽不懂老外在說什麼?但最近我突破了這個迷思,開始逼著自己聽、講、寫、讀樣樣來,甚至也和在臉書上認識的外國朋友直接用英文溝通。

雖然,我還是擔心自己的破英文,也常常卡關,但聽到外國友人說她能理解我的英文,便有幾分小小的欣喜。學習語言自然是一條漫漫長路,但現在懂得了行動的重要性,總之就是不要畏懼,多聽、多講、多寫與多看就對了!

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最近我參加由「簡書一哥」彭小六老師與簡書聯合舉辦的「夢想早讀會」,每天早上六點半和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小夥伴們一起晨讀。我們不只是單向的傾聽小六老師導讀好書,大家也在名為「彭小六在簡書的朋友們-黃金VIP」的微信群里進行討論與交流。

一如小六老師所言,「閱讀應該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早起也是,早起+閱讀,給你帶來一天的新能量。」

好比擅長圖文整理的首席內容速記官-麥子-245,每天會幫大家把導讀內容轉製成適合存取和閱讀的長圖,而熟稔手繪的毛豆豆豆豆豆豆 371與莫言言393等同學,也會通過思維導圖(心智圖)幫大家提綱挈領。想想,這不就是很好的輸出麼?

奇異公司的執行長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曾經說過:「在變化劇烈的現今世界,影響成功的並非『知道什麼』,而是『能夠多快進入狀況』。」

親愛的朋友,你的行為模式比較傾向輸入型,還是輸出型呢?不管是哪一型,我都想告訴你──只有知道還不行,我們還得拿出實際的行動。

嗯,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儘快進入狀況吧!

★ 特色圖片來源:unsplash.com

Feel Free To Write Imam Uddin

Get In Touch

Drop me a line, or give me a heads up if you have a plan for your Online Business! Simply write to me or find me in google. Also can contact with me on all popular social meadia by @imamuddinwp . I'd love to hear from you! My inbox is always open! 😎

Breaking News

Home Ads

企業內訓

看廣告長知識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Ads

數位工作力

Featu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