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采實文化的贈書《
辦到了日記 》,這是一本看起來小巧卻頗有意涵的好書。我刻意放下手邊的工作,立刻開始閱讀,沒想到愈讀愈有意思,和作者之間的對話彷彿也獲得了回饋與共鳴。
作者
永谷研一 提到,
「完成的小事」比你想得重要 。我真的很認同這點,別以為一些瑣碎的小事就不重要,或者非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才算成就。其實不是這樣的,像是書上提到的整理書桌、搞定印表機設定等等,雖然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何嘗不是對自己很有意義的事情呢?
這也讓我想起昨晚,自己堅持把
區塊鏈與數位貨幣論壇交流會 的心得寫完才睡,今早又把日前去
世新大學全媒體論壇 演講的
主題 整理成文章。最後,再利用出門前的短暫時光,再把
臺大EMS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 的招生宣傳頁面做出一點雛形……雖然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我來說,完成這些小事,何嘗不是很有意義的「小成就」呢?
書上還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那就是找出「完成的事」需要使用「眼鏡」和「鏡片」這兩樣得以發現自我的工具。當然,這裡指的不是近視或老花眼鏡啦,而是:
能看出「情緒」變化的快樂眼鏡。
能看出「數字」變化的數字眼鏡。
能看出「人的反應」的人的眼鏡。
很多人忙著爭名奪利,卻忽略了快樂的重要,即便功成名就,卻也不開心。就好像最近聽到蕭煌奇的這首歌《過我的生活》,讓我很有感觸:歌詞中提到,「我過我要的生活,不是生活過我就好,只要是我想要的,期待多久都有情調。」想想,人生追求的不就是一種暢快嗎?
再說到找出成長的「數字眼鏡」,作者特別提到時間、數值和習慣化這三個要點。仔細想想,這和我在世新大學演講時提到現代人要有
數據驅動能力 的觀點,似乎不謀而合。嗯,箇中的道理,我想應該都是相通的吧!
最後,作者還告訴我們需要配戴一副能夠觀察他人的眼鏡。這也讓我想起自己很喜歡的「
路上觀察學 」,而為了要更敏銳觀察周遭朋友的心情,我們更要能夠隨時搭配感謝、表情和行動這三種鏡片唷!
以發明家的身分享譽國際的作者
永谷研一 ,鼓勵我們每周一次,從每天的「完成事項」中選出一件事,並寫下自己的省思。只要依序回答以下四個問題,以問答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省思,如此即能達到深化思考:
事實詳情:具體發生了什麼事?
分析原因:為什麼能做到?
內心感受:此刻有何實際感受?
下一步行動:明天起要做什麼改變?
瞧,是不是很簡單呢?這就是所謂的「內省文」,更可以透過「4W1H」來幫助自己回想完成了哪些任務?
行為上的小改變,終將帶來巨大的轉變。 就好像最近我換了手機,所以開始慢慢地安裝一些App,這次我不打算安裝一堆無用的手機軟體,所以將會賦予每一個App實際的場景與意義。
好比今天我安裝了
aTimeLogger 2 這套私人時間記錄儀,果然很快就可以掌握自己工作、運動的狀態,甚至也能瞭解時間的運用狀況。
簡單來說,《
辦到了日記 》這本書,教我們藉由完成事項來提升自我的肯定感。雖然這本書的篇幅不多,但讀起來卻很受用。我也很鼓勵大家善用紙筆或數位工具,記錄自己的成長,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加入「
我愛寫筆記 」臉書社團,讓我們一起精進吧!
VIDEO
★ 圖片來源:
StockSnap.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