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 2017

My Blog

Latest blog

時光飛逝,轉眼間2017年已經來到了最後一天。Vista先在這裡跟讀者朋友們說聲:「新年快樂!」,祝大家在2018年都能平安健康,心想事成!

知名的職場人脈社群網站LinkedIn在今年12月初,曾發佈一份「LinkedIn的2017年美國新興職業報告」,報告中引述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指出未來10年的就業成長率預計將會超過以往10年,到2026年的時候將可創造1150萬個就業機會。

毫無疑問,科技為王(Tech is king)。根據LinkedIn網站的調查,成長潛力最高的職業仍以科技行業為主,但對於科技人才的需求則不限於科技公司,意即傳統行業也需要科技力量的挹注。其中,又以機器學習工程師、數據科學家和大數據工程師等工作,堪稱是時下最熱門的新興職業之一。來自各行各業的企業,都在積極尋覓擁有這些技能的高端人才。

誠然,面向未來的許多工作,都需要借助工程師的力量,但我也發現軟技能的重要性,這份報告也特別提到傳統的軟技能,例如溝通和管理,將為所有的新興職業奠定基礎。

軟技能,指溝通能力、傾聽能力、說服能力、自我激勵的能力、影響力、團隊建設的能力等等。軟技能是各種行為的組合,包括驅動各種可視行為的態度和動機。

看完這份報告,也印證了自己對於職涯發展的揣測和想像,面對不可確定性極高的職場挑戰,能夠擁有面向未來的技能其實至關重要。

就像我會鼓勵年輕朋友去學習程式設計(事實上,前陣子我也去上了iOS App的程式設計課),即便無法立刻寫出相當成熟的程式系統,至少能夠理解資料結構和邏輯思維的運作,也有助於找到與未來世界對話、接軌的方式。

當然,寫程式對一般人仍有一定的難度,儘管大家都知道軟體工程師這個工作炙手可熱,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靠寫程式過活。學習諸如程式設計、大數據等技術技能(Technical Skills),自然有一定的門檻,或許我們可以從軟技能開始──把兼具溝通、傾聽、說服和影響的「內容力」練好,也是新年期間值得給自己立下的好目標唷!

在這個社群時代,「內容力」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能力:

  • 剛踏入行銷、公關、企劃或業務領域的新生代,需要透過條理分明的企劃書、簡報,為自己的專業加分。
  • 廝殺過無數專案的職場老手,需要透過內容來強化與商品的連結,進而創造更深、更廣的行銷綜效。
  • 創業家及品牌經營者,想要全方位打造企業品牌,就一定需要透過內容的力量,才能有效將自家商品或服務的理念傳達給海內外市場。
  • 自由職業或專業工作者,想要運用個人品牌展現專業與影響力,開創職涯的新可能,自然也少不了內容的幫襯與傳達。

「內容力」,真的很重要!「內容力」,真的很重要!「內容力」,真的很重要!(嗯,重要的事情要說三次。)

但是,想要培養「內容力」,光靠閱讀還不夠!我會在內容駭客網站撰寫有關鍛鍊「內容力」的文章,每個月也會舉辦講座實體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加!

有人引領,可以省掉許多摸索的時間,不必白走冤枉路。但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大量的輸入和輸出,不用擔心自己的文筆不好,關鍵的是你可否說出獨到的觀點?你所寫下的文章,能否帶給人有意義的核心價值?

近年來,我開過不少的文案寫作課,學生遍及產學界,也讓自己對內容產製的供需,有了更多元的認知。透過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讓我理解到許多新興職業對「內容力」的需求有多麼殷切,但也深刻瞭解許多人對於寫作的無助和徬徨──不是不想寫,而是無從下筆。

正因為瞭解大家在學習寫作上所遇到的瓶頸和痛點,所以我即將在2018年1月推出《內容力:打造品牌的超能力》線上課程(預計1月3日中午後啟動),希望可以幫助更多的朋友重新找回寫作的信心和樂趣。

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來鍛鍊「內容力」吧!


★ Photo Credit:unsplash-logoKelly Sikkema

Buy Me a Coffee

又到了歲末年終,如果企業界也有設立年度代表字的排行榜,我想「創意」一定名列前茅!因為,它和「卓越」、「整合」或「創新」等字眼一樣流行、普遍,都是老闆或經理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熱門關鍵字。

創意,就是把一些東西串聯起來。
By 賈伯斯

大家都喜歡精采絕倫的創意,一如我們欣賞賈伯斯(Steve Jobs)、馬斯克(Elon Musk),驚嘆透過他們的巧思,率領團隊打造了iPhone和特斯拉電動車。但是,我們真的認可創意嗎?喜歡源源不絕的創意嗎?知道如何挖掘創意嗎?

拜讀過《創意的偏見:為什麼領導者總是渴求創意,最後卻拒絕創意?》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其實,我們都對創意存有抗拒心理。因為那些創意構想的背後都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當我們感到猶疑時就會直覺想要逃避,而這就是大家在接受創意過程中所潛藏的障礙。

My work aims to provide people with tools to disrupt their own and others resistance to the creative ideas that would otherwis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lives and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誠然不是每個人都樂於擁抱創意,但還有更多人苦於不知如何尋找創意?作者珍妮佛.穆勒在《創意的偏見:為什麼領導者總是渴求創意,最後卻拒絕創意?》一書中傳授大家五招自我破除的撇步,協助擺脫對於創意的偏見。這些方法既能夠讓讀者朋友維繫對新事物的喜愛,同時兼具可行性和實用性,的確是難能可貴。

◎步驟一:先判斷看到的是熟悉構想、不曾接觸的新構想,或兩者兼具。
◎步驟二:人容易被慣性思考束縛,當我們評估事物時,必須先花時間調整心態。
◎步驟三:深呼吸,讓自己接受不可知的一切,然後憑直覺行事。
◎步驟四:評估構想時,我們總習慣找出問題。在這個階段,你必須從尋找問題轉移到解決問題的模式,引導過程,而非要求結果。
◎步驟五:如果上述步驟都無法破除你的固有思維,你就得與不受拘束又天馬行空的不同心態者合作,以獲得理想的平衡。

如果大家有興趣一窺創意的堂奧,推薦您從閱讀《創意的偏見:為什麼領導者總是渴求創意,最後卻拒絕創意?》開始這趟神奇的旅程。歸零思緒,讓自己接受不可知的一切,然後──一起享受創意的洗禮吧!


★ Photo Credit:unsplash-logoEstée Janssens

Buy Me a Coffee

說到網球,你會想到什麼?是藍天、紅土和充滿青春活力的網球裙?還是「瑞士特快車」費德勒(Roger Federer)對戰「西班牙蠻牛」納達爾(Rafael Nadal)?抑或是被評為史上經典戰役的瑞典前球王博格(Bjorn Borg)與美國高手馬克安諾(John McEnroe)之間的史詩鏖戰?

誠然,網球對很多人有不同的意義,有些朋友可能是從1989年張德培以17歲又3個月之齡奪得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從而開始對這項運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對我來說,網球也有獨特的意義。還記得大學時代,我曾上過一學期的網球課,當時練習握拍、揮拍總有些困擾──明明姿勢已經按照教練指示了,卻老是掌握不到要領,更是連球都沾不上邊?再不然就是遠遠看到球來了,自己的腳步卻跟不上?

再次閱讀《比賽,從心開始》這本書的時候,彷彿時光倒流,又回到了大學時代。當時的回憶歷歷在目,這時我才恍然大悟:為何那位看起來人很好的教練,認真起來卻不苟言笑,只在一開始跟大家講解若干打網球的注意事項,後面幾堂課就督促我們這群大學生下場練習。

到現在我還印象深刻,很多人一開始連接發球都不會,只能夠追著球滿場跑,但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透過幾次的實戰演練,慢慢地大家就逐漸有模有樣了!期末測驗的時候,即使面對教練打過來的一記強襲球,很多同學也能不慌不忙地以優雅的姿勢迎上前去,直接用反手拍予以回擊。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教練的這種作法,其實和本書作者提摩西.高威(Timothy Gallwey)所提倡的「直接演練」可說是如出一轍,教學原理也相互吻合。這種以實際演練取代傳統課堂講授的模式,其實背後沒有太深奧的原理,就只是透過不斷重複的動作,讓學習者得以從場邊的專注觀察和場上的實際演練,瞭解執拍揮擊的律動感,以及球與球拍接觸的真實感受。

作者也在書中提到,無論是網球教練或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千萬不要太依賴口語傳播和說明。如若試圖把每一個細節步驟都講解清楚,通常只會收到反效果,這時應該改弦易轍,拋下傳統的教學模式,改用直接演練的方法展示給學員看──試想,當我們把跑動、上網和揮拍等一連貫的動作仔細拆解之後,並且將看到的示範畫面在腦中重現時,我們便會刻意地命令自己的肢體按照過往印象進行模仿。毫無疑問,這就是一種最佳的學習策略。

現在的企業界很重視教練(Coaching),其實這個概念其來有自,一如你所猜測的,最早就是源自於運動界。寫過《比賽,從心開始》、《滑雪的內心遊戲》和《高爾夫球的內心遊戲》等膾炙人口的好書的作者提摩西.高威(Timothy Gallwey),非常擅於洞察人心。他指出一個關鍵,那就是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我。第一個我,喜歡發號施令的我,而第二個我,才是真正做事的我。

作者告訴我們,在每一位球員身上,「自我1」與「自我2」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決定他能否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關鍵。換言之,如果大家想要提昇學習效率,我們就必須先在這兩個自我之間取得均衡。

厲害的教練可以解放人們的潛能,讓他們做出極致表現。一如有「禪師」美名的美國職籃教練菲爾.傑克森(Philip Douglas Jackson),曾成功帶領芝加哥公牛隊和洛杉磯湖人隊勇奪多次NBA冠軍。他擅長將事情重新改組,不但改變一般的練球方式,更讓球員關燈進行混戰。他引以為傲的教法,就是用實際經驗代替喋喋不休的訓話,更讓大家摸黑練球,僅憑熟練的肢體動作以及隊友之間的默契來突破障礙。

說到《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這本年紀可能比不少讀者朋友還來得大的好書,我始終是秉持無比的敬意來拜讀。因為,對目前身為講師和企業顧問的我來說,有時不免也需要扮演教練的角色。所以,我常翻閱這本書,作者也不曾讓我失望,每次閱讀總會給我帶來一些嶄新的指引與方向。

真的很高興聽到經濟新潮社引進此書嘉惠臺灣讀者,是以特別撰文推薦。


★ Photo Credit:unsplash-logoKelly Sikkema

Buy Me a Coffee

如果要問上班族平常會遇到哪些困擾,我相信──該怎麼做好該死的名片管理,肯定名列前茅。

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交換名片的道理?但問題是換來一大堆名片,又該如何管理、收納呢?收納可能還算簡單,我們都看過很多的業務員或記者朋友,直接用橡皮筋捆起一疊又一疊的名片,然後就扔在抽屜深處。如果講究一點的話,當然也可以買幾個名片盒或名片簿來存放。

但是,名片管理該怎麼辦呢?

老實說,在職場行走的這些年,大概除了請秘書代勞這一招還沒用過,其他的方法我幾乎都試過了!舉凡是用名片掃瞄機或App來管理,或是用手機拍照,甚至是一律存放在Evernote或Google的雲端資料庫裡,這些事情我都經歷過!整理名片不但辛苦又曠日廢時,往往也難以持久。

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明明都已經花時間整理歸檔了,卻在要緊的時候還是找不到聯絡人的資料!

瞧,這是不是辦公室裡常見的場景呢?

我還記得以前任職媒體的時候,有位資深記者還曾發動全編輯部的同仁幫忙,大夥兒扔下手邊的工作,開始從數千張的名片中逐一過濾,只為了找到多年前的某個採訪對象的聯絡方式。

這個經驗實在太慘痛,到今天還印象深刻!前幾年趕上App流行的風潮,我甚至想過開發一個人脈管理的手機軟體,甚至連線框圖和操作介面都設計好了!(如果還有人有興趣,也歡迎跟我聯絡唷!)

我知道有些人習慣在收到名片的時候,順手在名片背後註記一些關鍵資訊(比方:相遇的場合、任職的產業別、有無共同的朋友等等),老實說,我覺得這是不錯的方式!但一來我不想破壞名片的美感(我連書都捨不得畫線了,自然也沒有在名片上頭註記的習慣),二來在這個數位時代,這種方式總還是感覺有些許的不便。

雖然App還沒開發成功,倒是讓我找到一個簡單又方便的方法。自從我這樣做之後,再也不曾發生在關鍵時刻找不到聯絡資訊的事情了!


寫封信,留下數位足跡


好了,就不賣關子了!其實,我的名片管理方法很簡單,就是收到名片的當天,無論再累再忙,我都盡量寫一封簡短扼要的問候信給對方。上面不但載明相遇的場合和機緣,也有彼此的聯絡方式和關鍵資訊。

這封信該寫些什麼?
✔ 和新朋友相識的機緣、場合。
✔ 簡單的自我介紹,記得附上聯絡方式。
✔ 希望未來能夠保持聯繫,以便可跟對方請益。

這不但是一種職場的禮儀,也是透過寫信的方式加深自己與這位新朋友的印象。當然更重要的是因為留下了「數位足跡」,之後便「有跡可尋」。

拜Google大神所賜,現在的搜尋技術實在太方便也太強大了!只要我的Gmail永保安康,名片管理這個難解的習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親愛的上班族朋友,您還在為做好名片管理而煩惱嗎?要不要來試試我這個留下「數位足跡」的方法呢!省下買名片掃瞄機或App的錢,還可以跟朋友喝杯咖啡聯絡一下感情唷!


★ 圖片來源:unsplash-logoGeraldine Lewa

Buy Me a Coffee

Feel Free To Write Imam Uddin

Get In Touch

Drop me a line, or give me a heads up if you have a plan for your Online Business! Simply write to me or find me in google. Also can contact with me on all popular social meadia by @imamuddinwp . I'd love to hear from you! My inbox is always open! 😎

Breaking News

Home Ads

企業內訓

看廣告長知識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Ads

數位工作力

Featu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