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 2018

My Blog

Latest blog

由於以往曾任職於網路產業和媒體圈的關係,讓我習慣了快速的工作步調,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對於速度和效率的高度依賴。

年輕的時候,總以為能夠順利完成老闆所交付的各種任務,就是一種「當責」的表現。但事過境遷之後,學會自我檢討,我才發現過度迷戀把事情做好做滿的結果,就會不自覺地掉入了「完美主義」的泥淖中。

以前,我常自詡自己能夠一心多用,也就是採用「多工處理」的模式,擅於在不同的任務之間迅速切換。後來,我才發現這種作法不見得有太多好處,甚至可能造成注意力的耗損。是以,若能用「單工處理」的模式專注在每一項的工作上,不但能提昇效率,也能減少情緒的干擾。

拜讀過《聚焦20%高密度工作力:學會「挑工作做」,用最少時間得到最大成效》這本書之後,我很能認同作者的看法。

誠然,追求盡善盡美並沒有錯,但過度的完美主義,其實會對一般的職場人士造成傷害。很多人因為害怕失敗,而對「完美」一詞產生了一種錯誤的印象和見解。這些擔憂,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真正的高手,不會連瑣事也追求完美,只會把注意力放在值得關注的重點上──與其將努力過程視為一種美德,倒不如鼓舞自己可以及時完成工作,負責地匯報成果。

完美主義者容易過度聚焦在瑣碎的事情上,光注意細節卻忽略了行業的宏觀調控。比較好的作法,應該是要能夠「見樹又見林」。如果,你也想像高手一樣──致力於提高每單位時間的專注力,我很樂意推薦你閱讀《聚焦20%高密度工作力:學會「挑工作做」,用最少時間得到最大成效》這本好書。



★ Photo Credit:unsplash-logoThought Catalog

Buy Me a Coffee

您喜歡寫筆記嗎?嗯,我很喜歡。

我愛寫筆記的原因,不只是喜歡親炙紙張的感覺,更是覺得用心寫下的隻字片語,彷彿也能烙印在腦海中,形成一種難以抹滅的記憶。

——無論是以前當記者的時候習慣用記事本採訪企業家,或是自己在工作時打開電腦在Evernote、Quip等數位工具上記錄思緒……「做筆記」這件事情,已經和我建立了強大的連結。

所以,我在去年年底成立了「我愛寫筆記」的臉書社團粉絲專頁,希望和幾百位的夥伴們一起切磋寫筆記的技巧,也分享箇中的樂趣與成就感。

很高興看到好友Esor最近推出《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這本新書,便搶先拜讀。其實,我自己也看過很多做筆記的書籍,雖然就數量來說,可能無法和另外一位好友「筆記女王Ada相比,但我想也應該有數十本之譜。

綜觀坊間這些談筆記技巧的書籍,大多從理論或切身經驗出發,雖然字裡行間多半有一套完整的哲學貫穿其中,但有時讀完會發覺未必適用於每個人。

反觀Esor的這本《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沒有講述太多的理論,全部都是從實務面出發。用一則又一則可以實踐的筆記與整理技巧,教大家怎麼改變思考來改變低效率的人生;再搭配一個又一個真實的筆記案例,刺激大家產生新的知識整理、人生反省與時間管理的思維。

筆記,是創造自我實現的預言。

寫筆記,其實只是一個起點。透過整理、思考、選擇和反省等流程,才能幫助我們開創無限的未來。

一套好的筆記方法,應該是可以適用於各種數位或傳統的工具。所以,無論您偏好紙筆方式來記錄人生,抑或喜歡用數位工具來管理思緒,我相信《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這本新書可以帶給大家若干的啟發。

2018年,讓我們一起來寫筆記吧!



★ Photo Credit:unsplash-logoIan Schneider

Buy Me a Coffee

新年伊始,許多人開始暢談他們的新希望,有人希望追求事業的成功,也有人企求家庭的和諧或是身體的健康。而提到對於未來科技的展望,很多人會不知不覺談到諸如無人機、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或物聯網等時下正夯的科技應用。

如果我們試著用三個關鍵字來收攏數位時代演進的脈絡,剛好就是機器、平台和群眾。而這三個關鍵字,恰巧也是安德魯・麥克費和艾瑞克・布林優夫森這兩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在最新著作《機器、平台、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位未來》一書中,提到大家必須正視的數位三重革命。

——重新思考人腦與機器之間、產品與平台之間以及核心與群眾之間的再平衡。

雖然已經事隔近兩年,但很多人還是無法接受由Google DeepMind所開發的電腦圍棋軟體AlphaGo,居然能夠以四勝一負的成績打敗聲勢如日中天的韓國職業九段棋士李世乭

而在2017年5月23日的對戰中,AlphaGo再接再厲地擊敗世界排名首位的19歲9段中國棋王柯潔。親自觀戰的李世乭給了這麼一段評語,「當AlphaGo有良好的節奏時,真的難以擊敗」。

機器不像人類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而人工智慧在處理、演繹大量資訊上更佔有明顯的優勢。有些人開始期待人工智慧可以幫忙省時間,代為處理很多繁瑣的事情,卻也有更多人開始恐慌,擔心人工智慧是否會讓他們的飯碗不保?

再談到平台,這大概是近年來諸多創業家時常掛在嘴邊的關鍵字了!過去在媒體服務的時候,我曾採訪過很多的新創團隊,幾乎每個懷抱雄心壯志的創業家都告訴我,想要打造某某平台。

平台的優點顯而易見,不但可以改變成本結構,更能為供需雙方提供媒合機制。也因此像Uber、Airbnb等不同型態的平台問世之後,不但帶給人們無比的便利與震撼,也開始顛覆了許多傳統商業邏輯的運作。

以中國的滴滴打車為例,雖然解決了大都會地區路邊攔車不易的難題,但也造成了新的問題——好比天候不佳的時候,如果不額外加碼的話,很多司機就會因為誘因不足而不願意接單。

至於群眾的威力,也是顯而易見的。好比在大眾傳播領域,以往有所謂的「媒體接近使用權」(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乃指一般民眾得依一定條件,要求傳播媒體提供版面或時間,許其行使表達意見之權利而言,以促進媒體報導或評論之確實、公正。

大眾傳播媒體,誠然是民眾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也是引導與製造輿論的最佳工具。但伴隨科技的進步,現在的群眾不再需要靠「媒體接近使用權」來保障他們的發聲管道,很多人開始架設部落格、經營粉絲專頁或是在臉書爆料,透過各種自媒體來傳達自己的觀點給社會大眾。

而諸如維基百科或開放源碼,也都是這群來自世界各地,並從網路上自動集結的群眾所合力打造的美麗新世界。群眾開始撼動傳統核心,而聰明的組織則擅於運用群眾的力量。

機器、平台和群眾,剛好代表著數位革命的三個不同面向。如果你曾看過安德魯・麥克費和艾瑞克・布林優夫森所合著的《與機器競賽》、《第二次機器時代》,那麼這次絕對不能錯過他們兩位帶來的新著《機器、平台、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位未來》。

看完這本書,讓我們得以用審慎、樂觀的態度和廣闊、開放的視角來看待世界的演變,並且從中找到我們的生存之道。




★ Photo Credit:unsplash-logoBekir Dönmez

Buy Me a Coffee

Feel Free To Write Imam Uddin

Get In Touch

Drop me a line, or give me a heads up if you have a plan for your Online Business! Simply write to me or find me in google. Also can contact with me on all popular social meadia by @imamuddinwp . I'd love to hear from you! My inbox is always open! 😎

Breaking News

Home Ads

企業內訓

看廣告長知識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Ads

數位工作力

Featured